理财产品净值随着债券市场出现大跌后,银行也在不遗余力的寻找补救措施。除了发行摊余成本法的产品之外,不少银行现在大力推“固收+”类理财产品,或者叫做“固收增强”类理财产品。
宣传的时候,说着“固收打底,权益增厚,股债对冲,稳中求进”。可是,这些固收增强类产品真的那么优秀吗?
(相关资料图)
01
为什么推固收+产品?
债券市场的第一波下跌,就是股票市场大涨引发的。2022年11月11日,周五,沪深300涨幅2.79%。下一个周一,就发生了债券市场的大抛售。
这是因为股债之间存在着跷跷板效应,当投资者预期股票市场将好转的时候,会从债券市场撤离,到股票市场博取更高的收益。
现在债券市场牛市已经结束,成为市场参与者的共识。这轮债券牛市开始于2020年11月,结束于2022年11月,持续了接近两年的时间,已经算是大牛市了。
不论未来的债券市场,是转熊,还是转震荡,都表明超额收益不在了。债券市场牛市结束,作为主要投资债券市场的理财产品,也要寻找对策,这个对策就是配置一部分股票,来“增强收益”。
比如80%的资产投资于债券市场,获得利息和固定回报,20%投资于股票市场,用来博取高收益,这种产品类型就是固收+。
可是,这种做法真的能有效吗?
02
过去一年固收+产品的表现
其实基金公司不乏固收增强类产品,它们过去的表现如何呢?固收类主要是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。
2021年二级债基表现较好,2022年表现一般,2022年至今跌5.18%。
偏债混合型基金也是如此,2021年表现较好,2022年至今跌3.9%,表现一般。
可以看出,固收增强类产品,主要也是靠天吃饭的,而且它比单纯买股票和债券更复杂。有时候管理人设想的是,“股票和债券只要有一个品种走牛市,产品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。”
但现实却是,“如果股票和债券中有一个品种在下跌,产品就获得不了较好的收益。”
03
银行能管理好固收+产品吗?
股债对冲,稳健收益,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情况。我认为,管理固收增强,比单纯管理固收类产品要难得多。
需要在对的时候买股票,需要在对的时候买债券,需要在对的时候加杠杆,不仅要择股择债,还要择时,才能做出超额收益。
既要懂债券,还要懂股票,更要懂市场。如果不懂这些,单纯管理固收的时候顺便买入部分股票增强收益,很可能适得其反,不仅做不到增强收益,还可能削薄收益。
11月债券市场调整以来,我们看到的是多数理财的管理人债券都没做好,导致产品出现大面积的破净,客户亏损严重。
这种时候,怎么能指望他们到了股票市场,就“化腐朽为神奇”呢。
04
固收增强也收取超额管理费
还有一点,是我们不理解的。固收增强类产品,因为加入了股票,所以客户承担的风险也大了不少,这类产品的风险评级普遍是R3。
但是,银行一样收取超额管理费,收益率达到业绩上沿后,会提取50%作为浮动管理费,这有点没有道理了。
股票市场不同于债券市场,股票市场的波动大,潜在收益大但同时潜在亏损也高。如果收取超额管理费,为了追求自身利益,会促使管理人在股票市场冒险。
这是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,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预期的损失。
05
总结
银行推出固收增强类理财产品,也是为了适应市场形势。可是当我们看到有固定期限+超额管理费的固收+产品的时候,心里却不是滋味。
这还是一个“四不像”的产品,还是在老路上“蒙眼狂奔”,还是不肯放弃一些自己不应该获得的利益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