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宜氢则氢,宜电则电,商用车领域氢电互补
1.1. 商用车存在较大减碳潜力,长途重载领域向氢能倾斜
商用车存在较大减碳潜力,其中新能源重卡推广对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重要性凸显。 据公安部统计,截至 2022 年底,我国汽车保有量 3.19 亿辆,其中商用车占比 15.6%。 商用车年碳排放量约 6.8 亿吨,占比 60%,其中重型和轻型货车占比最高,分别为 44.7%和 9.3%。重型货车保有量占比仅 3%,碳排放占比与乘用车相当。
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看,纯电动、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(绿氢)在商用车中具备 碳减排优势,在重型牵引车、城市公交中绿氢优势明显。据中汽中心数据,2021 年 我国商用车车队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中,81%属于燃料周期(燃料生产、运输和燃 料使用阶段),19%属于车辆周期(部件材料生产、维修保养、动力电池生产、整车 生产)。重型牵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来自燃料周期,占比 87%以上。
(资料图)
电动轻货、绿氢燃料轻货有明显的碳排放优势。相较于传统燃油轻货,纯电动 轻货与绿氢燃料轻货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别降低 48.8%与 59.2%;
绿氢燃料重型牵引车具有相对排放优势。重型牵引车对动力及续航能力要求更 高,纯电动重型牵引车电池较重导致荷载重量偏低,叠加百公里电耗偏高,纯 电动优势弱化。2021 年以绿氢为燃料的重型牵引车单位周转量全生命周期碳排 放最低,达 22.5 gCO2e/t·km;
城市公交车碳排放排序:绿氢燃料<插电混<纯电动<柴油<天然气。插电式 混合动力、纯电动、绿氢燃料、柴油城市公交车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分别为 25.4/28/13.5/49.1 gCO2e/p·km。
回顾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历程,纯电客车发展态势良好;新能源重卡纯电路线受阻, 换电路线起势,氢能重卡处于商业化初期。从保有量渗透率看,2022 年底,轻商、 中重卡、大中客、皮卡的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 3.0%/0.5%/40.0%/0.2%,中大客车电 动化趋势明显。纯电动重卡充电路线受制于新能源动力技术,电池能量密度偏低, 因此电池较重、荷载重量偏低,叠加百公里电耗偏高,导致重卡新能源渗透率处于 较低水平。随着 2021 年 7 月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升级倒逼企业推动电动化, 2021 年 10 月工信部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,换电重卡在部分场景商业 化模式跑通,2022 年换电重卡在新能源重卡占比达到 50%。叠加 2022 年补贴退坡 预期下,换电重卡带动纯电动重卡整体电动化率接近 4%。然受制于经济性,氢能重 卡仍处于商业化初期。
相比纯电动车,氢能汽车在能量密度、续航里程、补能时间、工作环境、金属资源 等方面具备优势,适宜在长途重载领域及三北地区对纯电动商用车形成补充。
能量密度:取决于储罐储氢量,可以通过增加储罐氢容量提高电源系统能量密 度;
续航里程:110 kw 发动机+35MPa 40kg 储氢系统可满足 49 吨牵引车满载续航 500 km,采用液氢系统可提升至 1000 km;
补能时间:49 吨重卡气氢加注时间 15 min,液氢加注时间 10 min;纯电动重卡 充电需 1.5-8 h,换电重卡可以节省补能时间,但续航里程短和频繁换电,影响 汽车运营效率和使用经济性;
工作环境:国内氢燃料电池已普遍实现-30°C 低温启动,可满足北方冬天绝大 多数的应用场景。锂离子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一般在 20°C 以上,磷酸铁锂电 池低温放电效率偏低,严重时只有将近一半;
金属资源:燃料电池所使用的贵金属主要为铂催化剂,一般燃料电池汽车报废 后可进行铂的回收处理,回收工艺较为成熟、铂回收率达 90%以上,从而减少 了燃料电池全生命周期内对于铂金属的需求量,也大量降低膜电极催化剂的原 材料成本。
63%的重型货车使用场景对动力/续航能力要求较高,氢能是替代柴油重卡的更佳路 线。根据福田汽车不完全统计,重卡平均运营行驶里程在 200km/500km 以上的,占 比分别为 78%/50%。据科尔尼数据,电动重卡在短距离、低负荷特点的九大市场中 具备中高渗透潜力,市场合计占比 37%。对于长续航、高负荷市场,从可行性上, 我们认为氢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纯电动充电重卡和氢能重卡载货能力对比: 载重 30 吨、续航 1000km 的纯电动重卡,电池带电量 2MWh,按照 250Wh/kg 电池包能量密度测算,对应质量约 8 吨; 载重 30 吨、续航 1000km 的氢能重卡,使用储氢密度 5.7%的 70MPa 储氢罐, 百公里耗氢 10kg,储氢罐约 1 吨。
从地域上看,北部地区在乘用车、商用车等交通领域发展氢能具备场景及经济性优 势,氢能与锂电在地理位置上能够形成互补。 锂电较难满足东北、西北消费者要求,燃料电池冷启动能够满足北方冬天绝大 多数的应用场景; 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风、光资源,便于发展绿氢产业链,低价绿氢将成为交通 领域重要的能源供应。“三北”地区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可再生电力资源以及大量 的风光指标,从绿氢项目区域分布来看,“西北、东北、华北”独占鳌头。在无 补贴情况下,加氢价格有望降至 30 元/kg,因此北部地区在交通领域发展氢能 具备经济性优势。
换电重卡在短途、低负荷场景商业化模式已经跑通,在达到渗透率天花板前将保持 高速增长。但仍存在换电站投资强度偏高,扩容能力较弱,整车续航里程、低温性 能仍未解决等问题: 投资强度:2022 年国内重卡换电站/全市场加氢站规模接近,均约 300 座,建设 投资金额分别为 2315(车电分离模式占优)/1370 万元,加氢站投资强度更低; 扩容能力:换电站扩容需要提升电池库储备,资产相对较重;加氢站扩容通过 增加储氢瓶实现,加氢站规划建设时,通常预留加氢机位置。
1.2. 氢能重卡加速步入商用化阶段,孕育千亿市场
世界主要经济体均认可氢在实现低碳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,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 的重要应用,中长期规划明确。美国《氢能经济路线图》提出,2025/2030 年美国氢 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将达到 20/530 万辆;欧盟《欧洲氢能路线图:欧洲能源转型 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》提出,2030 年欧盟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 370 万辆,氢燃料 电池商用车将达到 54.5 万辆;日本《氢能基本战略》提出,2025/2030 年日本氢燃 料电池乘用车年产量应达到 20/80 万辆。 截至 2022 年底,全球主要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 7 万辆;2022 年,全球燃 料电池汽车销量 20464 辆,韩、中、美排名前三,销量合计 17925 辆,占比 88%。 其中海外以乘用车为主,现代、丰田销量居前,2022 年分别销售 11199/3723 辆。
9 / 30 [Table_PageTop] 电力设备/行业深度 1.2. 氢能重卡加速步入商用化阶段,孕育千亿市场 世界主要经济体均认可氢在实现低碳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,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 的重要应用,中长期规划明确。美国《氢能经济路线图》提出,2025/2030 年美国氢 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将达到 20/530 万辆;欧盟《欧洲氢能路线图:欧洲能源转型 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》提出,2030 年欧盟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 370 万辆,氢燃料 电池商用车将达到 54.5 万辆;日本《氢能基本战略》提出,2025/2030 年日本氢燃 料电池乘用车年产量应达到 20/80 万辆。 截至 2022 年底,全球主要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 7 万辆;2022 年,全球燃 料电池汽车销量 20464 辆,韩、中、美排名前三,销量合计 17925 辆,占比 88%。 其中海外以乘用车为主,现代、丰田销量居前,2022 年分别销售 11199/3723 辆。
从车企端看,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集中度一般。在补贴背景下,场景需求主要来自城 市示范群,城市示范群补贴主要面向当地燃料电池系统企业。对于在场景方有布局, 并且与发动机企业保持较高粘性的整车厂能够掌握更多订单。 2022 年 FCEV 终端 销售企业共 57 家,排名前三企业分别为北汽福田、佛山飞驰、郑州宇通。
从区域上看,推广应用燃料电池重卡区域跟主要重卡保有量市场、城市示范群基本 重合,我们预计氢能重卡渗透率天花板较高。目前推广应用燃料电池重卡区域有河 南、山西、上海、河北、北京、广东、内蒙、山东、天津。其中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 广东、山东均为前十重卡保有量市场,山西作为非示范区域,场景及氢资源优势明 显。截至 2023 年 2 月份,五大城市群共推广燃料电池重卡 4193 辆(城市示范群数 据统计 有重叠),河北 、 河 南 、 上 海 、 京津冀 、 广东城市群分别推广 1506/918/749/715/305 辆。
氢能重卡经济效益逐渐清晰,推广提速。目前氢能重卡主要应用场景涉及钢铁、焦 炭、矿山、港口等短倒运输场景。此外国内已建成四条跨区域连通的氢能高速公路, 氢能重卡在长途重载领域优势显著,市场化潜力渐显。根据行业公开信息来看,2023 年氢能重卡推广合作数量动辄百台、甚至上万台,行业推广速度提升。其中应用场 景特点明显: 运量、线路相对稳定; 企业具有氢、电等资源禀赋。美锦能源、晋南钢铁、河钢集团、鹏飞集团、荣 程集团、德龙钢铁、中国宝武等优质场景方企业,已经实现氢气自供; 企业具有降碳、保产等刚性需求。国家环保部对发电、有色、钢铁等六大高耗 能企业有环保评级(A、B、C、D),其中 B 类企业 10 月份到第二年 4 月份不 允许满负荷生产,只能按照 60%进行,投资氢能重卡助力提升环保评级。
基于政策及经济性驱动,我们预计 2023/2024/2025 年氢能重卡销量为 0.48/1.2/2.7 万 辆,渗透率分别为 0.5%/1.2%/2.7%,其中 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对应约 360 亿市场 规模。假设: 1)2025 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 8 万辆; 2)重卡在燃料汽车销量占比 60%; 3)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均价按照 80 万元/辆测算。
2. 政策端,“以奖代补”,国产化浪潮来袭
2.1. 2020 年前采用“国补”+“地补”配套模式
早期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政策为购置补贴,通常采用“国补”+“地补”配套模式对整 车厂予以补贴。自 2009 年起,补贴政策主要来自财政部、科技部等针对新能源汽车 补贴的指导文件。与纯电动补贴逐渐退坡不同,2013-2020 年燃料电池补贴基本保 持不变。
2.2. 2020 年后推出“以奖代补”,启动 3+2 城市示范群
“以奖代补”政策旨在构建国内燃料电池产业链,并将产业支持政策主导权下放。 “以奖代补”政策实施,由国家制定政策细则、申领国补后地方政府配套地补的补 贴模式,调整为国家仅针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、示范城市群中的各个地方政府制定 奖励细则、企业向地方政府申领补贴的奖励模式。重点支持电堆、膜电极、质子交 换膜、碳纸、催化剂、双极板、氢气循环系统、空气压缩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 破,推动企业向上游核心零部件布局,实现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国产化。2020 年前 国内核心零部件由海外企业主导,补贴整车不利于国内产业链竞争力提升。通过“以 奖代补”构建国内产业链,国产化+规模化提升燃料电池汽车经济性可期。
“以奖代补”政策按积分奖励,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和氢能供应两部分。对 于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,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给予额外 加分,对于重载货车给予积分倍数支持。每分奖励 10 万元,城市群最高奖励 18.7 亿元,其中推广应用奖励 15 亿元,氢能供应奖励 2 亿元,超额完成任务奖励 1.7 亿 元。
在“以奖代补”背景下,产业政策由地方主导,地方专项支持政策覆盖车辆推广运 营、加氢站、关键零部件等多个环节。
整车补贴依旧由国补+地补组成,补贴规则更加细化。以匹配 120kw 燃料电池发动 机的 49 吨牵引车为例:若在大兴区推广应用,示范首年可得 54.6 万元国家级财政 奖励,同时搭配 1:1:0.4(国家:市:区)的地方财政奖励,最高可得 131.04 万元/辆 购置补贴。159.6 万元出厂价补贴后预计 28.56 万元。
2.3. 非示范城市纷纷呼应氢能产业发展
氢能首次在“十四五规划”中被提及,在 2022 年 3 月发布的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 规划(2021-2035 年)》中,氢能战略地位被再次重申,氢能是国内能源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,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。根据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 规划(2021-2035 年)》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.0》 规划数据,2025 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预计将达到 5 万辆,2030-2035 年我国 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预计将达到 100 万辆。 非示范城市纷纷呼应,2025 年保有量有望超额完成。除五大示范城市群外,非示范 城市亦纷纷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,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,明 确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与加氢站建设规划。预计 2025 年各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 数量将达 143450 辆,加氢站 1535 座(部分省份推广目标存在重复统计)。基于示范 城市群第一年实际完成情况,我们预计 2025 年燃料电池保有量有望达 8 万辆。
3. 晨光熹微,氢能重卡经济性已现
3.1. “规模化”+“国产化”有望带动购置成本大幅下降
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,行业规模偏小,目前氢能汽车整车成本偏高。据飞驰汽 车数据,2021 年 49 吨氢燃料电池重卡成本在 135-140 万之间。由于部分关键零部 件尚未国产化,燃料电池汽车中,燃料电池和储氢系统成本合计占比约 60-70%,是 决定现阶段燃料电池车辆成本高昂的核心因素。
“以奖代补”政策加速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,燃料电池系统有望快速降本。 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成本最大部分是燃料电池系统,其中电堆占比 65%,电堆中膜电 极成本占比约 63%,双极板占比约 30%。目前国内膜电极、双极板、电堆、燃料电 池系统等均实现国产化替代。根据高工氢电,按照 2021 年出货量统计,质子交换膜 和催化剂的国产化率分别只有 11.61%和 17.60%。膜电极的核心零部件催化剂、碳 纸、质子交换膜作为“以奖代补”重点支持对象,分别有望在 2024/2024/2025 年实 现国产替代。基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以及海外供应商价格同步下降,行业对燃 料电池降本较为乐观。亿华通预计在十万台规模下,燃料电池系统售价 1000 元/kw; 欧阳明高院士在《新能源重卡技术路径分析与展望》报告中指出,在 5-10 万台规模 下,燃料电池系统成本 1000 元/kw。
“大国产化”加速燃料电池降本,2025 年氢能重卡或与纯电动重卡平价。飞驰汽车 预估到 2025 年电堆系统/车载储氢系统成本下降 40-50%,49 吨燃料电池重卡整车 成本降至 70-80 万元,同纯电重卡平价。在降本节奏方面,鲲华科技预计 2023-2025 年底整车成本有望降至 120/100/80 万元。假设补贴按照国补:市补为 1:1 测算,2023- 2025 年 49 吨燃料电池重卡补贴为 100.8/92.4/75.6 万元。倘若技术进步快于补贴退 补,补贴后购置成本跟柴油重卡相比极具竞争力。
3.2. 运营端,加氢价格和百公里氢耗仍有较大下探空间
国内加氢价格存在区域不均衡,采用不同的制氢、储运、加氢环节组合,加氢价格 存在差异。“以奖代补”政策对氢气零售价 35 元/公斤以下的城市示范群,按加氢量 予以积分奖励,赋予氢气零售价格的锚。根据最近调研情况,山西省等存在较多工 业副产氢的地区,氢气定价较低,其中美锦能源厂区加氢价格低至 20 元/kg。佛山、上海等示范区的氢气供应成本普遍在 40 元/kg 以上。其他大部分地区基本锚定“以 奖代补”氢气补贴零售价。
因地制宜发展氢能制储运加产业链,有望降低终端氢气售价。 氢资源丰富的焦炭、钢铁、炼化等企业,具备工业副产氢资源,氢气成本低于 10 元/kg,通过制储加一体化,加氢价格能达到 20 元/kg 水平; 绿电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,通过电解水制取绿氢,然后通过管道输送至京津冀 等地区,加氢价格也有望控制在 30 元/kg 以内; 据京辉氢能数据,沼气制氢可在 30 元/公斤商业化运营,为各城市在燃料电池 商用化早期制备低价氢源提供思路。
不同应用场景重卡氢耗存在区别,大体位于 10-12kg/百公里区间。氢耗可以通过提 升实际装车功率,降低实车工况负债率,提升实车工况效率,将整车氢耗降低到 8- 10 kg/100 km。
氢能汽车在重载场景中商业化前景逐渐明朗。根据飞驰汽车数据,在氢气价格 35 元 条件下,重卡氢耗成本比柴油车略低或处于相当水平。山西、内蒙等省份兼具低价 氢源及大宗产品运输需求,有望打造无补贴的氢车商业场景。我们认为该部分场景 的规模化,能够持续促进产业链正向循环。
3.3. 在补贴条件下,氢油、氢电 TCO 平衡拐点或在 2025 年前出现
氢能重卡降本提速,氢油、氢电经济性平衡拐点或提前到来。氢能重卡的全生命周 期拥有成本(TCO)=购车成本+能源费用+维保费用+人工成本-报废残值。我们认为 在核心零部件“大国产化”,叠加各省市政策细则逐渐落地带来的“规模化”预期下, 氢能重卡整车降本节奏清晰。此外,单位氢耗也有望随技术迭代逐渐下降。我们对 影响氢能重卡经济性的购置成本及氢耗给予乐观假设,在 35 元/kg 氢气价格下, 2023-2025 年氢能重卡 TCO 有望达 4.80/4.23/3.82 元/公里,即 2024 年实现氢油平 价,2025 年实现氢电平价。假设: 1)参考行业乐观预期,49 吨重卡 2023-2025 年底购车成本 120/100/80 万元; 2)城市示范群加氢零售价 30/35/40 元/kg,氢资源富集区加氢零售价 20 元/kg; 3)柴油重卡燃料价格 7 元/L,能耗 40 L/ 100 km; 4)换电重卡(自购电池)2022 年电池包价格 40 万/套(1.4 元/wh,含税),2025 年 26 万/套(0.9 元/wh,含税);电费价格 0.7 元/kwh,换电服务费 0.4 元/kwh,能耗 160 kwh/100 km。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






















